• 寄给狱中丈夫的包裹突然打回头,妻子别无选择只得远赴西伯利亚寻找答案。列宁巨像矗立,铁幕阴影无处不在,人人落魄失魂自我麻醉,对一切视若无睹。的士司机说「监狱助人生存」,妻子面对高墙却处处受尽屈辱, 丈夫依然下落不明,欲知真相代价沉重。启发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《温柔女子》,撕破温柔尽现残酷,暴露极权压迫至今仍阴魂不散。洛兹尼萨以纯酿伏特加,为俄罗斯民族的苦难干杯,留在喉头的,是烧心灼热与苦涩回味。
  • 一场战争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爆发,由此衍生出军事冲突、犯罪行动以及分裂主义者主导的大肆劫掠。在顿巴斯,战争已是常态,政府宣传自诩真相之源,仇恨变成了爱的方式。走入顿巴斯,就像踏上一场疯狂的旅行,悲剧和荒谬与生死相交织。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某个地区、某个国家或某种政治体系的故 事,而是展示了一个迷失于谎言与真相,寻找自我身份的失落的世界,这事关我们每一个人。
  • 受 W.G. Sebald 的书的启发,并根据二战档案录像,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问题:使用平民人口作为战争手段在道德上是否可以接受? 是否有可能为了更高的“道德”理想而为大规模杀伤辩护? 这个问题在今天仍然和 80 年前一样重要,它的紧迫性在当前事件中悲惨地表现出来了。
  • 1941年9月29日至30日两日,德国清剿部队的特遣队4A,在乌克兰辅警的协助下,在基辅西北部的娘子谷中,屠杀了33771名犹太人。这部纪录片通过呈现德国占领乌克兰和后续十年的档案片段,再现了这一悲剧的历史背景。当记忆变成遗忘、过去掩盖未来,是纪录片阐明了真相。
  • 1942年,苏联的西部前线,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。德军已经大规模地袭来,占领了这片地区。一个男人被错误地控诉里通外国,于是在活命和尊严之间,一个道德的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。
  • 谢尔盖·洛兹尼察是一位东欧历史的出色记录人。他的记录既涵盖了最近的事件,如《中央广场》(2014)中的乌克兰叛乱,也涵盖了更早的事件,如《国家葬礼》(2019)中的斯大林葬礼。他在展现过去时总是保持警觉,巧妙地运用档案素材,使观众仿佛成为现场目击者。在这部讲述1989年到1991年间,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脱离苏联的影片中也是如此。这一以大量歌唱进行和平抗议的时期被称为"歌唱革命"。作为独立运动的发起人之一,现年88岁的维陶塔斯·兰茨贝吉斯当时处于历史剧变的中心。借助大量关于示威活动、党代会和苏联军事干预的档案素材,他富于洞察力的思考得到补足。冗长的档案片段见证了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,兰茨贝里斯和他的同胞们所需要付出的耐心。这是一堂关于苏联解体的细致而引人入胜的历史课。本片获IDFA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、最佳剪辑奖。